委員王正旭書面資料:◎癌症連續41年居國人死因首位 政府應積極重視癌症防治依據衛福部最新統計,2022年度十大死因首位為惡性腫瘤(癌症),每十萬人口癌症死亡222.7人死亡率是第二排名心臟疾病死亡101.5人的一倍以上。癌症自1982年起已連續41年居國人死因首位。另外,2022年度癌症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222.7人,較上年上升1.2%,近10年平均年增率為1.6%。而依死亡率排序,前十大癌症死因依序為肺癌、肝癌、直腸癌、乳癌、攝護腺癌、口腔癌、胰臟癌、胃癌、食道癌、卵巢癌。WHO亦預估,2030年時全球癌症死亡人數將超過1,300萬人,較2008年成長45%,而2020年全世界近1,000萬(約六分之一的死亡個案)死於癌症,其中以乳癌、肺癌及大腸癌最為常見,而台灣因為肝炎及飲食文化等影響,造成肝癌比例較高。◎癌症影響:生命損失、增加健保醫療支出、家庭負擔加劇由於人口快速老化,國人罹癌人數逐年上升,癌症不僅造成國人生命年數損失,近年來隨著醫療科技進步,引進新的藥品與技術,如標靶、免疫療法等,造成癌症治療醫療費用升高,2021年癌症就診病患近80萬人,健保治療癌症醫療費用約1,301億元,其中癌藥費用支出約403億元,標靶藥物占62.6%,癌症醫療負擔及癌症新藥品恐加劇健保財務問題。而新藥及新療法的高額費用,也造成癌症病患家庭健保以外的醫療費用高升,家庭負擔加劇,形成癌症醫療的財務毒性,衍生更多社會問題,因此癌症的防治,需要政府更多的重視以及資源的挹注。◎研究實證顯示,癌症篩檢可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因應癌症歷年來居十大死因之首,我國自2005年起推動「國家癌症防治計畫」,目前已執行至第五期(2024-2030年),而第一期計畫對癌症防治工作提出全面向之基礎規劃,包含初段選擇健康生活、次段提供癌症篩檢、末段罹癌患者皆獲得治療,以及提高癌友生活品質,以降低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為長期目標。研究實證顯示,癌症篩檢可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於2010年再推動「第二期國家癌症防治計畫─癌症篩檢」,以擴大提供癌症篩檢服務為主要策略,於民眾在癌前期病變或是癌症早期即予以診斷出,經適當治療而提升存活率,甚而預防癌症的發生。2014-2018年推動第三期國家癌症防治計畫,焦點將從過去的治療、早期發現,向上力溯至癌症風險因子源頭之預防。2019-2023年第四期國家癌症防治計畫,強調透過建置永續經營的癌症防治體系、強化民眾與癌症防治人員的健康識能、強化各項服務層面工作品質、持續推動癌症篩檢,發展個人化癌症精準預防健康服務、縮小癌症防治各領域的不平等,及應用數據與實證提升癌症防治成效。這其中國民健康署自2010年第二期計畫起,全面推廣四大癌症篩檢服務,包含糞便潛血檢查、口腔黏膜檢查、乳房X光攝影檢查、子宮頸抹片檢查。研究顯示,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可降低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之男性26%死亡風險,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70%子宮頸癌死亡率。近20幾年來,國人癌症五年存活率逐漸增加,1995至1999國人癌症五年相對存活率為46.1%,到2016至2020已提升至61.5%顯示癌症防治已有成效。◎癌症篩檢率及陽追率仍然偏低尚有許多努力空間而目前四項癌症篩檢的篩檢率及曾篩檢率分別為40%及60%,而依據國建署報告,2022年度四癌篩檢陽性個案追蹤完成率,子宮頸癌篩檢陽追率90.5%、乳癌篩檢陽追率90.6%、大腸癌篩檢陽追率72.9%及口腔癌篩檢陽追率80.3%。為持續精進癌症防治,提升篩檢率,以及後續的陽性個案追蹤率,仍有許多努力空間。以陽追率最低的大腸癌為例,因為糞便潛血檢查為陽性者,後續將以大腸鏡檢查追蹤,而大腸鏡檢查需要前一天清空腸道,在檢查當天要請假,若怕痛又要自掏腰包進行無痛式鏡檢。目前進行一次無痛式鏡檢腸鏡,一般的行情是4,000元到5,000元。這對社會大眾一般家庭是一個經濟負擔。因此政府應研究後續的陽追檢查,應給予公假並研議補助相關檢查費用,來設法提升陽追率。另外,我國於2022年7月1日起開辦肺癌早期偵測計畫,截至2023年1月底,已針對肺癌高風險族群(50-74歲重度吸菸者、50-74歲男性/45-74歲女性,且具肺癌家族史)篩檢人數2萬3,351人,接受篩檢者2,602人判讀結果為疑似異常,有2,233人需定期追蹤或接受確診程序。前述國家癌症防治計畫以及辦理癌症箭檢業務主要經費來源為菸捐所設立的「菸害防制及衛生保健基金」,惟近年來該基金收入逐年遞減,2023年度基金預算數呈短絀5億餘元,2024年度預算數基金更短絀17億餘元,在主要經費來源短缺情況下,政府若欲擴大目前四項癌症篩檢以及增加肺癌篩檢項目,則必須另籌經費來源。另外,在新藥以及新療法等新興技術的臨床療效評估以及高額的醫療費用,也都是未來政府將逐漸面臨的衝擊,如何確保健保的財務健全、減輕癌症家庭的負擔、提升國人醫療服務品質,在現階段應設法增加經費來源以及透過國內商業醫療保險的推動,以確保健保基金永續經營並有效減輕國人醫療負擔。國民健康署過去五年癌症篩檢預算、決算及成果,以及來年預算編列、預估人數及成效。113年3月單位:千元、人次註:1.109年至111年受疫情衝擊,故篩檢人數較少。2.108年至112年為實際篩檢人次。3.113年為預估篩檢人次,預計於114年方能提供決算數及成效。第五期國家癌症防治計畫(2024-2030)2024年所需經費:4,172,042千元(原所需經費共計6,664,718千元,其中欲爭取之公務預算2,492,676千元未獲核准),另2025年至2030年計畫經行政院審核刪除「健康存摺推廣費」及「補充地方公共衛生人力」等2項目公務預算經費。2025年所需經費:7,593,347千元2026年所需經費:7,871,020千元2027年所需經費:8,450,077千元2028年所需經費:8,867,106千元2029年所需經費:9,298,762千元2030年所需經費:9,672,566千元◎因應癌症防治需求及癌症新藥新療法的發展及進步各界呼籲推動成立癌症新藥基金從上一屆立法委員邱泰源、邱議瑩、林淑芬、吳思瑤等委員推動修法成立癌症新藥基金,就是為了因應癌症防治以及癌症新藥及醫療新技術發展,期能讓癌症病患及早運用新藥治療,提升存活率,並且不影響健保基金的財務負擔,並能落實癌症篩檢及追蹤,促進醫療科技的發展。但因為尚有經費來源、基金定位以及財務規劃方面的課題需要克服,因此無法順利的在上會期結束前推動完成。但是各界的共識都是認為應該要朝向這個目標努力,並且去年(2023年)5月,健保署石崇良署長、國健署吳昭軍署長也前往英國考察,針對英國癌症藥品基金(CDF)的運作模式、醫療科技評估以及財務控管等議題做交流及經驗的借鏡。會後並與英國國家健康暨照護卓越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 NICE)簽署合作協議。依據健保署及國健署考察英國CDF的報告指出,英國2011年與台灣目前情境相同,癌症病友極力希望即時獲得新癌藥治療,英國政府於2011年4月正式成立CDF,惟因缺乏明確給付退場機制,實施後致預算嚴重超支;於2016年7月起,執行二代CDF,訂定明確進場原則及退場評估機制,並透過建立ICER閾值(2-3萬英鎊,如符合end of life care drugs為5萬英鎊)作為與廠商議價基礎,並藉由財務管控機制(ECM),超過編列預算之藥費由參與廠商依使用比率分攤,以降低財務風險。並且該報告最後的心得與建議提到,綜觀英國癌症基金及創新藥品基金運作,可供借鏡如下:一、建立CDF:健保資源極為有限,且為總額預算制度,若我國建立CDF,是否透過爭取獨立預算設癌藥基金或健保基金下之專款,將持續收集各界意見凝聚共識。二、平行送審:針對臨床迫切需求(Unmet medical need)、具突破創新性(Breakthrough)等新藥,為加速作業,將改採「平行審查」,即廠商送食藥署查驗登記時同時送健保署建議收載給付,節省過去等待許可證審查核准時間,並以一年給付為目標,讓病友儘快使用到新藥。三、成立台灣NICE :我國健保給付需有醫療科技評估機構作為後盾,以精準給付,有效運用資源。透過本次與NICE簽訂夥伴合作協議,將與NICE舉辦工作坊進行相關人才培訓及跨國RWE(Real world evidence份享,強化我國醫療科技評估實力,以設立台灣NICE為目標,有效掌握新藥療效證據及效益,加速新藥收載決策,以利接軌國際治療指引。從英國CDF成功的經驗,國內朝野共識一致希望成立癌症新藥基金,且許多病友也盼望政府的有效改革能夠讓健保給付加速新藥的納入,因此希望行政院能夠全力來支持,加速成立癌症新藥基金,或者參考英國CDF精神,每年編列專款投入健保基金運作,同時現階段衛福部應可立即規劃平行送審機制,以期讓病友加速使用到新藥。◎應將有生育需求癌症病友生育保存機制納入健保或補助由於癌症的治療過程中,尤其化療、放療對於病友的生育能力造成相當大的影響,尤其針對適合生育年齡的病友,應有生育保存機制,例如凍卵等醫療納入健保或補助,這將有助於病友癒後人生規劃。◎重視下一代的健康兒童癌症質子治療盡速評估納入健保給付兒童癌症的治療過程中,尤其是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會造成兒童正常組織的傷害,由於小朋友的身體組成及生理機能和成年人不同,且由於處於快速生長發育階段,他們的器官較成年人更易受放射線影響。例如幼兒的腦部在0至3歲間發展成熟最為迅速,年紀越小接受放療,5年內智商下降幅度越大。質子治療可以在對腫瘤的治療效果不打折的情況下,降低對正常組織的傷害。質子射束進入人體後,可以在穿透腫瘤區後停住,減少腫瘤區後面的正常組織傷害。因此質子治療對於年紀小的病童來說,是比較好的治療選項。考量到兒童的未來人生還很長遠,在治療的同時能夠降低長遠的副作用,是大家所樂見的,也是我們共同努力的方向,因此請衛福部能夠支持,重視下一代的健康,將質子治療納入兒童癌症治療的健保給付項目。◎成立B肝國家辦公室全力推動B肝的治療、篩檢及預防,期能根除國病過去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持續高居國人十大死因之一,因此政府特別重視肝炎的治療、篩檢及預防,政府並於2016年12月8日成立C肝國家辦公室,全力推動C肝的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篩檢及預防,目前成績最為斐然,預計2025年提前5年達成世界衛生組織2030年全球消滅病毒性肝炎的計畫。而向稱「國病」的B型肝炎,自1986年率先全球於新生兒全面施打B肝疫苗,至今成果亮眼,1984-86年以後(40歲以下)接受過疫苗注射的國人(覆蓋率97%)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帶原率已降至1%以下,但目前全台感染B肝的人數仍約有180萬,其中約有四成病人會引起反覆性肝炎發作,有可能需要抗病毒藥物治療。近期國內有醫學中心的研究針對1,087位服用口服抗病毒藥物的B肝相關肝硬化病人進行長期追蹤研究,其中494位為固定療程組,593位為長期服藥組,在平均追蹤10年後結果顯示,固定療程組的肝癌發生率比長期服藥組降低50%(15.7%比26.8%)>肝病死亡風險亦減少67%,同時固定療程組的HBsAg消失率也高過長期服藥組12.8倍。這項研究發表在今年3月頂級的國際期刊肝臟學(Hepatology),這結果給了固定療程B肝治療重量級的證據,比起長期服用藥物,姑不論金錢的耗用,長期服藥的不便,光是可大幅減少肝癌,增加病毒清除及增加病人存活,就值得國家重視。目前國際上新藥開發,估計十年內尚難有類似C型肝炎短期服用即可痊癒的藥物,唯有更積極地善用目前的診療,才能更接近世衛組織訂定的防治目標。更重要的是台灣現有近200萬帶原者中約50%未接受篩檢,不知自己是否為B型肝炎表面抗原帶原者,因此錯失治療及定期篩檢肝癌的機會。因此,建議在現有疫苗的接種和藥物治療的優良基礎上,比照C肝成立B肝國家辦公室,以更高的位階及視野來全力推動B肝的治療、篩檢及預防,期待能早日根除國病,並至少達到世衛組織2030年前肝病死亡率下降65%的目標。主席:謝謝王委員正旭的質詢。王委員正旭所提出的資料,麻煩請衛福部準備,也謝謝陳院長。接下來請登記第16號邱委員議瑩質詢。